无刺激又何妨
无刺激,又何妨?
市场对新一轮财政刺激政策的幻想,被财政部长楼继伟一句话就打消了。 楼继伟本月11日在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发言稿中表示,从政策取向上来看,今年中国不会出台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,会在保持财政赤字总规模不变的前提下,着眼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,做一些政策微调。他同时表示,在对短期宏观经济政策不做大的调整的情况下,将主要采取支持增长和就业的措施,把更多精力用于推动下一轮改革。 虽然昨日市场对此番言论感到意外,但在笔者看来却在意料之中。因为早在此番言论之前,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日在广西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时,已经明确下一阶段重点工作将是“稳增长、调结构、促改革”。李克强称,宏观调控要“立足当前、着眼长远”,采取的措施“要一举多得,既稳增长又调结构,既利当前又利长远,避免经济大起大落”。 二者对比,不难发现其中逻辑一脉相承。事实上,李克强16日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时仍强调,“当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内,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,以调结构为着力点,释放改革红利,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自我调节的作用,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后劲”。而对于当前整体经济形势的判断,李克强9日在广西座谈会上的明确态度是:尽管同时面临下行压力,但“主要指标仍处于年度预期的合理区间”。 因此在下一阶段“稳增长、调结构、促改革”三者的关系中,首当其冲的重点应是“促改革”。李克强9日也称,即便在经济运行短期内逼近合理区间的上下限,宏观政策必须侧重稳增长和防通胀之时,其依然要与调结构、促改革的中长期措施相结合。这也正是楼继伟发言稿中所说,要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推动下一轮改革的意义所在。 促改革对经济增长的意义何在?我们不妨将视野回溯到1997年至2002年。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,正是当时推行的一揽子改革措施,才激发了此后十年间中国经济充沛强劲的增长动能。当前市场的失望,无疑显示过往数年的思维惯性仍在延续。但2009年至今的实践已经证明,虽然财政刺激在应对危机之时功不可没,但如若只依赖财政刺激延续发展,则只会在现有困境中越陷越深。